第三百二十八章 交州之行(三十三)

潜阳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趣阁 www.shucv.com,最快更新重生东汉末年最新章节!

    马镫的产生和发展也是经过几个时期的,晋朝的高官固然有所谓“玉镫”这样的奢侈品,可马镫的普及所必须的自然是要求制作工艺简单而制作成本低廉。因此,马镫也经历了木制或藤制马镫、木芯包铁或铜的马镫、金属制马镫的发展阶段。

    当然,像印度曾经出现过的,只将大脚趾放进去的趾镫,因为对天候有极高的要求,使用方法也不同,加之保持平衡的作用也不大,因此这并算不得真正的马镫,主流学界亦从未将其放在马镫一类中进行研究。因为这种趾镫只能在印度乃至东南亚这种气候温暖乃至炎热的赤道附近地区使用,若是到了中国北部苦寒的草原上,怕是没人会愿意为了使用趾镫而冒着被冻掉整只脚的危险将靴子脱下来。

    郭斌对于那些可以骑在光溜溜马背上的蒙古草原上的汉子极是佩服,可却不妨碍他为了降低马匹的骑乘难度,减小骑兵培养的难度,同时也为了此次突袭战的成功,而拿出这与马镫功能极类似的歪招儿来。

    以褡裢作为马镫,既可使得麾下的骑兵们更加轻松地便保持身体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减少策马疾驰对马力与士兵体力的消耗,而且将脚踩在口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隐蔽性。此时事情紧急,以五十人想要擒拿一国之君,实在是胆大妄为之举,自然要用尽一切力量,想尽一切办法,使劲浑身解数,亦要达成目标,否则己方怕是便只有全军覆没一途。然而,郭斌并不想过早地暴露马镫这一骑战利器,至少如今他还没有想好。

    在乱世之中,对战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战争成败的新科技或新颖的设计,其普及的速度是极快的。就像一战期间迅速普及开来的战壕加铁丝网的阵地战模式,就像十七到十八世纪西方流行的排队枪毙战术。

    郭斌之所以既要使用马镫,又要防止秘密的泄露,不为别的,只是为了防止北地胡人学了去。因为马镫这种极新颖的设计成本不高,却将极大地增强骑兵的作战能力,极大地提高其作战半径和战略移动能力,提高骑兵的投送能力,同时也将大大改变战争的方式。

    北方骑马民族所能召集的骑兵数量远远超过中原王朝,若是马镫得到普及,其对草原民族的帮助将会远远多于中原民族。当年五胡乱华,北方骑马民族骑兵大举入侵华夏,中原王朝懦弱虽也是极重要的原因,其作为作战主力的骑兵的战斗力得到巨大提升也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个时期,恰好是双边马镫出现的时候。

    双边马镫的出现,使得骑兵更具冲击力,也使得骑兵的装甲可以更加沉重,此时的重甲骑兵被称为甲骑具装。所谓甲骑具装,是人甲和马甲的合称,是古代重装骑兵的防护装具。《宋史·仪卫志》中有云:“甲骑,人铠也;具装,马铠也。”

    东汉末年的连年战争,使得中原地区政权极不稳定,门阀大族不甘寂寞,各路人马粉墨登场。若以公元184年黄巾起义为开始,以公元266年,司马昭的嫡长子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西晋为终点来计算,中原地区的动荡整整持续了八十二年。而若以孙吴亡于西晋的吴末帝孙皓天纪四年(280年)5月1日为终结点,那么中原板荡的时间则真的是接近百年了。

    正是这近百年的动荡不安,一点一点地榨光了中原汉人的实力,使得散乱的军阵、低迷的士气、缺乏训练的步兵很难抵挡得住北方骑马民族大队骑兵的冲锋。

    原本步兵对战骑兵,并非毫无还手之力的。因为强盛的中原王朝拥有先进的科技实力与强大的生产能力,列阵之后的中原步兵,只要不会吓得扭头就跑,草原民族的骑兵其实是并不敢贸然冲击的。因为中原有以牛角与兽筋制作而成的强力的弓箭与弩,而且弩兵三段式的射击方式使其可以保证对敌人的持续打击。若是敌方骑兵真的冲近了,还有牢固的鹿角与手持长矛的近战部队,因此强行冲击只是会撞得头破血流。

    所谓阵列不战,指的便是骑马民族骑兵在面对中原步兵方阵的时候,若是中原步兵已然列成阵势,是不能直接冲击的。

    为了达到统一天下的目标,各国之间自然需要发生军事冲突。因为蜀汉与孙吴联合的目的都是为了抗曹,所以中国的大战大多发生在蜀汉与曹魏、孙吴与曹魏的交界处之间。而蜀汉与曹魏的交接处,正好在秦岭附近,此处多山,地形极为复杂;而孙吴与曹魏的交界处,则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广大区域,这里水网密布,适合水军作战。

    如此便不难看出来了,在三国鼎立的时期,主要的战场都不是利于骑兵作战的广袤平原,而是山地与水网纵横的南方。因此,对于曹魏来说,骑兵的作用除了维持治安,并留意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外,并不能应用在最重要的统一全国的战争中。

    然而,此时的北方少数民族力量还不太强,曹魏对其态度也极为强势。当年曹操北征乌桓,并留下了“东临碣石”的千古名篇,便证明了中原军阀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威慑力。因此,为了防止北方骑马民族或者是维持地方治安,而保持强大的骑兵力量,是极不划算的。

    因为骑兵的花费极高,非但培养一个合格的骑兵需要的时间极长,让汉人养马更是一项极耗费钱粮的事情。况且当时还没有马镫,中原的骑兵极难达到放开两手,单凭着下半身的力量便可保持平衡的地步,因此中原的骑兵便只可培养成汉武帝时期拿着长槊冲锋的骑兵。

    然而,这种骑兵必须要有极优良的装备,要身披皮甲乃至铁甲,手中拿的要是精钢打制的长槊与环首刀。这一些列的要求,对于当时极低下的钢铁产量来说无疑是个笑话。中原连年战乱,大家连饭都吃不饱好不好?

    因此,在三国后期要曹魏花大功夫、大价钱去养在主要战场基本都用不上的骑兵,这首先在经济上无疑是不成立的嘛!说到这里,有人便会反驳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虎豹骑怎么说?

    虎豹骑在《三国演义》种并未提及,在《三国志》中倒是有所记载,可见这支部队大概是确实存在的。《三国志·魏书》写道:“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意思是说,曹纯所督领的虎豹骑,每个人都是天下间极为骁勇善战之士,可能是从百人将中选拔补充的。

    可以看出,曹操对这支骑兵部队是极为看重的,实际上这支部队也曾立下了赫赫战功。只是若从侧面分析一下,曹操为何如此看重这支部队呢?若从经济合理性上考虑,因为养骑兵花费太高嘛!无论是购买战马,还是打制装备,又或者是日常的粮草花费,都迫使曹操不得不走一条精兵路线,数量太多也养不起啊!因此,他会挑选在别的部队都可以做将军的军官来到这支部队做小兵,而且这支部队的首领一直以来只能是曹家或是夏侯家的人担任。

    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支虎豹骑存在的时间极为有限,怕不会超过二十年。

    因此,北方的曹魏在三国后期并不注重发展骑兵,而南方的蜀汉与孙吴则是连战马都极难弄到,因此可以说此时的中国基本上已经进入骑兵力量的衰弱期。再经过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统一战争,原本存留着对战骑兵经验的老兵都相继凋零,因此在面对装备了马镫,战术手段更加丰富,战斗力更为强大的北方骑马民族骑兵的时候,中国的汉民族一时间竟想不出应对的手段。

    在郭斌想来,或许这也是历史上所以能形成五胡乱华这一乱象的重要原因吧?

    一直代表着东方先进文化和科技成果发展方向的汉民族,因为过分执着于内部的斗争,竟然败在了一个小小的马镫之下,使得整个民族都面临着传承断绝的危险,这不得不说是一场极具讽刺性的大戏。而作为这场大戏主角的所谓汉末“人杰”们,正是将汉民族一步步推向种族灭绝边缘的刽子手。

    在郭斌看来,什么尔虞我诈,什么英雄豪气,什么良禽择木而栖,都是一群野心家们在瞎扯淡。而人民生活的富足,民族的存续兴亡,才是此时最应该考虑的问题。郭斌从未觉得自己是救世主,他也从不是什么患了圣母病的烂好人,他只是觉得:既然重生了一场,若是不能改变五胡乱华这段惨酷的黑暗历史,那实在是失败至极,也是无能至极的。

    因此,他既要用马镫,又要藏着这马镫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