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shucv.com,最快更新网络母题: 戏剧影视文学的网络小说改编研究最新章节!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成为新一代的大众传播媒介,网络小说作为互联网的产物也随之诞生。最早的中文网络小说诞生于1991年,繁荣于1998年。新世纪以来,全媒体时代悄然而至,电影作为一种社会媒体形式也与网络紧密结合。
从电影发行来看,电影常常借助网络,如微博、视频网站等进行电影营销;从电影放映来看,互联网成为电影传播的生力军,在网上观看电影成为新的广受欢迎的观影方式。随之而来的是,成本低廉,短小精悍,更具话题性和商业性的微电影大行其道;从电影生产来看,近年来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不断进入人们视野中,同为大众文化范畴的网络小说和电影结合后,产生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迸发出了新的艺术活力。
一、从网络小说到电影
纵观网络小说,在内容情节上看,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为玄幻武侠小说,如《诛仙》、《轩辕剑》等;第二类为宫斗穿越古装类小说,如《后宫·甄嬛传》、《美人心计》、《步步惊心》等;第三类为戏仿,颠覆的后现代小说,如《八戒日记》、《水煮三国》等;第四类为情感类小说,包括都市情感、校园生活以及社会纪实类的小说,如《第一次亲密接触》、《草样年华》、《杜拉拉升职记》等。
这四类小说均有优秀的影视作品改编,如讲述宫廷暗战的《后宫·甄嬛传》播出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收视率,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玄幻武侠类的小说,如《轩辕剑》因其明星偶像效应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受到青年受众的热捧。但颇为有趣的一点是,前三类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都有佳作产生,而第四类小说,即情感类小说则多改编成了电影,且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从故事情节看来,前三类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关系复杂,戏剧矛盾繁复。
这样的情节设置适合改编成电视剧。因为电视剧在内容情节上需要不断展开矛盾冲突,表现曲折离奇的故事;而情感类的作品则聚焦于感情,情节不甚繁复,人物关系简单明了,且具有时尚感,因此适合改编成电影。从播放时长看来,前三类小说复杂的叙事适合改编成篇幅较长的电视剧,而电影则要求在90~120分钟的时长内完整讲述一个故事,情感类的故事正符合了电影播映时长的需要。最后从主题立意看来,情感类的故事往往更具现实意义,适合改编成电影,而玄幻小说或穿越小说则将重点放在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上,这正符合电视剧需要不断吸引观众,讲求短平快的风格。因此,近年来,情感类的网络小说不断被改编成优秀的电影作品。如《杜拉拉升职记》、《失恋33天》、《山楂树之恋》、《搜索》、《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等。
纵观情感类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我们不难发现其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在主题立意上,情感类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抛弃了网络小说偏于肤浅的立意,而更加注重电影的立意深度,探讨社会关注的话题。如《搜索》集中探讨了“网络暴力”这一社会现象所引发的悲剧;《失恋33天》则凸显了都市中的“剩男”“剩女”问题;《杜拉拉升职记》讲述女性的职场生存之道;《山楂树之恋》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则将视点集中在怀旧的情怀上。这些问题都是现实社会中最值得探讨,或最能引发共鸣的。因此这些电影在商业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失恋33天》甚至一度成为热门的社会话题。(该片在上映时引发了巨大的观影热潮,首周票房即达到2100万元左右,2011年11月11日当天,取得了5300万的票房收入,在社会中产生了“不看你就out了”的效应。)其次,在视听语言上,情感类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多遵循类型电影的视听语言规范。简而言之,这些电影和网络小说一样,通俗易懂。相对传统小说而言,网络小说的语言风格更加趋于平面化;而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也多遵守类型电影的视听语言风格,让观众在“零度风格”的视听语言中更快地进入故事。如《搜索》的开篇,先用一个淋浴喷头的近景镜头,然后是女主角叶蓝秋的近景,接着切换体重秤的特点,然后再切回女主角的近景,紧接着采用柔光特写镜头表现女主角的身体(洗澡中),接着一个出浴的过渡全景镜头,然后是女主角对镜化妆的近景。短短几个镜头,可以说是浪漫喜剧的标准剪辑方式。电影开门见山,非常简洁地交代了故事的主角,一个美女,一个职业女性,由此故事展开。
另外,电影继承了网络小说通俗调侃的语言风格,人物的对话常常妙语连珠,一方面使角色更加丰满,另一方面也使电影更增加趣味性。如《失恋33天》中,男主角王小贱就是一个得理不饶人的“小男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除了明星的演绎之外,来源于原小说中连珠炮式幽默的对白,也可谓“功不可没”。
二、情感类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类型
承袭上文所述,情感类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继承了网络小说的优秀基因,如受众广、接地气、主题新等。改编后的电影多为类型电影,各种类型中都有上佳的作品产生。
1.喜剧片
情感类网络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很大一部分为喜剧片,如《杜拉拉升职记》、《失恋33天》、《第一次亲密接触》等,这类电影多以都市生活为背景,强调时尚感和现代感。早在2000年,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被改编成了电影作品,但却不是成功的范例。究其原因,从宏观角度来看,当时的中国电影产业并未完全形成规模,该片的商业运作不甚成功;从微观角度而言,虽然这部网络小说作品成名在先,已经具备一定的人气,但由于该片的质量一般,产生了逆反效果,原有的读者并未转化为电影观众。
近年来,随着“小妞电影”的逐渐成熟,许多言情小说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如《恋爱前规则》(改编自网络小说《和空姐同居的日子》)等。就电影作品而言,成功的案例莫过于《杜拉拉升职记》和《失恋33天》(两部作品均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这两部电影之所以能取得很大的成功,除了优秀的营销手法以外。从电影文本上来看,也比《第一次亲密接触》和《恋爱前规则》进步不少。
首先,这两部电影虽然都属浪漫爱情喜剧,但在爱情的主题下,均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性话题:如《杜拉拉升职记》集中探讨女性的职场生存之道,《失恋33天》集中探讨小三、男闺蜜、剩女等话题。这些话题的共同点在于都具有社会现实性,可以引发讨论。
其次,这两部电影都拥有成功的商业运作模式。《杜拉拉升职记》可以说重新焕发了网络小说改编电影的生机。本片由张一白出资买下改编版权,但其导演的身份并未凸显于本片之中,而是转为监制,选择了更加适合的徐静蕾担任该片导演。徐静蕾知识青年的明星形象和气质一方面确认了本片主角的风格,另一方面,作为导演,徐静蕾不仅具备明星演员的号召力,更具备女性导演先天的优势和性别体认。《失恋33天》则主要归功于全媒体时代先入为主式的微博营销。早在电影上映前的5个月前,即2011年6月10日开始,“电影《失恋33天》官方微博”就已入驻新浪微博,将电影制作、观众互动、失恋物语、明星支持等话题不断推出翻新。
这种速度化、碎片化、高效能的营销方式为电影积攒了大量的关注度,从而创造了2011年的票房传奇。直至本文完成之时,该官方微博仍然在为其后续的电视剧进行宣传营销(改名为“电视剧失恋33天”,累计发布微博数4234条)。
2.青春片
情感类网络小说改编电影的另一类型为青春片。青春片和网络小说的受众同为青年群体,因此,网络小说改编成的青春片也收获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该片在中国台湾上映时引起巨大的反响和轰动。之后该片于2012年春节档期在中国内地公映,依然受到青年观众的追捧。青春片的受众与网络小说的受众是重合的,这是网络小说改编的青春片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而该片成功的另一原因在于其暗合观众的怀旧心理。青春电影多表现校园生活,而现实生活中最为庞大的青春片消费群体则是那些刚刚离开校园不久,拥有独立的经济能力的青年。因此表现纯情校园生活的青春片,成为他们缅怀年少轻狂时代的精神慰藉品。
如果说表现现代校园生活的青春片针对的是青年观众,那么还有一类表现过去岁月的青春片也在近年来大行其道,如《美人草》等。2010年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即改编自同名的网络小说,表现知青纯美的爱情故事。这一类型的网络小说改编电影针对的受众群体更为广泛,首先依然选用青年演员和纯爱的情节元素吸引青年观众,另一方面则利用“怀旧”引发中年观众的共鸣。
进一步而言,情感类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的“怀旧”主题受到欢迎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电影作品找准了文学作品中最能引发共鸣的关键——对于时间的缅怀。
由此小说和电影针对过去的“时间”产生了一种互文性。过去的时间在电影的表达中具有了可感知性,正如普鲁斯特而言,记忆是“一架对时间聚焦的望远镜”。电影通过对网络小说的改编,使原小说中过去的时间看起来更加真实,观众能够通过观影直接感受到过去的形影。由此,时间真正地成了“可感知的时间”。因此,从互文性的角度来审视青春片中的“怀旧主题”,我们不难发现此类型电影受到追捧和喜爱的原因。
3.社会现实情节剧
情感类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还有一种类型,即表现社会现实的情节剧。
这类影片贴近现实生活,关注社会中的某一突出问题。与喜剧片相比,这个类型虽然也有爱情的情节线索,但探讨的重点在于尖锐的社会问题;与青春片相比,这类电影探讨的话题一方面更为厚重和深沉,另一方面注重社会现实,并不强调怀旧主题。2012年的《搜索》(改编自网络小说《网逝》,又名《请你原谅我》)就是这种类型的电影。《搜索》集中探讨了“网络暴力”这一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社会话题。由一个普通白领女青年的悲剧,引发观众对于网络暴力以及公众话语的思索。该片在上映首周斩获了4490万的票房成绩,上映四周后,票房突破1.6亿元,打破了《山楂树之恋》1.4亿元的中国文艺片票房纪录。如此高的票房成绩一方面是“国产片保护月”政策支持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此类影片探讨的社会话题的关注度极高。
更重要的是,此类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并未局限于沉闷的说理,而是走向了极为商业化的操作程序。例如,影片采用了全盘的明星化运作,导演陈凯歌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一贯受到观众的关注。该片演员均选用了当红明星,且明星气质和角色能够相互呼应,如姚晨的大大咧咧正是其饰演的陈若兮媒体人角色的最好特征;高圆圆的清纯美丽也符合女主角叶蓝秋楚楚可怜、美人遭妒的特点;王珞丹的邻家小妹形象正像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另一方面,明星本人的私生活也似乎和电影角色形成有趣的呼应,如姚晨本人的情感生活、高圆圆和赵又廷的“假戏真做”等,这一切都能使观众进一步对角色和电影产生认同。
三、改编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尽管情感类网络小说拥有极大的受众群体,主题具备很强的现实性,和电影同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利于进行商业类型片的改编。但将这类小说改编成电影依然需要面对一些问题。
首先在电影形式方面,所面临的问题类似传统文学改编,即文字如何转化为影像。众所周知,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创作上遵循不同的创作规律。因此当网络小说改编成电影后,必须注重电影的画面感。如网络小说《网逝》在描述女主角叶蓝秋的容貌时,原文这样写道:
陈若兮用一个女人的心态解读着叶蓝秋的容貌:细长的丹凤眼,眼神过于纤弱,唇形也过于丰厚,唇角略略上翘显得有些神经质,略带心形的脸庞,过于苍白的肤色,鸦翼般浓黑长发,就女人挑剔的眼光看来,无一不是缺点。但陈若兮是成熟的女人,成熟到知道男人会喜欢怎样的女子,会在怎样的女子面前充满好奇心,会被怎样的女子迷惑,甚至,失去理智。
这段文字的文笔流畅传神,但当文字转化为电影后,则需要进行一定的改编。
首先,小说以陈若兮的视点展现叶蓝秋的美貌,并且带着陈若兮个人主观的心理描写。电影《搜索》首先改变了小说的视点,从主观性的视点改为全知视点,开篇就以近景镜头表现女主角的面部,突出叶蓝秋貌美的特征。另外电影省略了陈若兮见到叶蓝秋时的心理活动,将陈若兮拍下“公交让座”事件的情节点改为由杨佳琪拍下了事件,这样的安排虽然失去了原小说对照呼应的“宿命感”,却也使电影更具有悬念,以致之后陈若兮的男朋友爱上叶蓝秋的情节可以给观众带来更深的思考和震撼。因此,从这个层面上分析,电影《搜索》的改编是符合电影创作的规律的。
其次,在电影内容方面。由于网络小说作者依靠文字字数和点击率换取稿酬,导致网络小说在情节上常常过于庞杂。类型电影由于时长的限制,很难将其完整改编。如电影《搜索》中,省略了老板沈流舒对叶蓝秋有爱意的这条情节线索。这样一来,在电影中,沈流舒大方借钱给叶蓝秋,无法和发妻解释缘由,得知叶蓝秋失踪后的愤怒等人物动机显得不甚明确。另外,电影也省略了陈若兮和杨守诚分手的种种纠结的过程,取而代之的是一场简略而洒脱的分手戏,由此电影最后的**和结尾也因篇幅有限显得过于仓促。
另外,情感类的网络小说良莠不齐,精品数量有限,有些小说的题材过于敏感,不适合进行电影改编也是此类网络小说改编成电影所面临的问题。
尽管情感类网络小说面临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情感类网络小说具备很强的现实感,呼应社会话题的速度快,具备广泛传播的叙事模式和观众基础。因此,情感类网络小说和电影的关系将会日渐紧密。华语电影中,不仅已有诸如《杜拉拉升职记》、《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搜索》等成功的范例,也有正在创作中的诸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样值得期待的作品。因此汲取网络资源,进行更好的商业化改编,不失为华语电影的一条商业化电影制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