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shucv.com,最快更新网络母题: 戏剧影视文学的网络小说改编研究最新章节!
一、从网络小说到大银幕
高圆圆、姚晨、赵又廷、王学圻、王珞丹等众多明星的加盟,让陈凯歌2012年7月6日暑期档公映的电影《搜索》备受关注。这部影片改编自文雨的网络小说《搜索》,该小说曾三易其名,并于2010年作为唯一一部网络小说入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小说《搜索》2006年成稿,2007年修订,最初发表于网络时名为《请你原谅我》。该文在参选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的过程中,评委们觉得《请你原谅我》这个名字太过网络化,文雨仓促之下与编辑商定了另一个名字:《网逝》。小说在出版过程中本打算用原名《请你原谅我》,但由于有重名作品涉及版权问题不能使用,最终小说被定名为《搜索》,与电影名不谋而合。小说是立足于都市情感话题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围绕人肉搜索、网络暴力、业内黑幕等关键词,涉及多个社会热点话题,曾被陈凯歌誉为最“接地气”的网络小说。
小说获奖后被盛大文学推荐给影视公司,影视公司又推荐给陈凯歌导演。文雨谈到陈凯歌时说陈导能将书中的片段一字不漏地讲出来,这令他很惊讶。《搜索》之所以能被陈凯歌看中,在于它的“接地气”,《搜索》之于陈凯歌,更像是一次在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寻求平衡的尝试。陈凯歌的电影用自己的一套加减法在原著的基础上做了不少的改编,原著格调比较紧张、黑暗,而影片则平和了很多。陈导说“这个时代我们活得都很辛苦,如果看个电影还得让大家坐在黑暗中苦逼,那是我不情愿的。我觉得应该让大家活得痛快点。”
二、陈凯歌的加法与减法
电影和小说是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小说《搜索》被陈凯歌搬上银幕,从15万字到120分钟,电影与小说的主题一脉相承,着力点却又不尽相同。有评论说《搜索》看着像出自冯小刚之手,陈凯歌开始学着放下了身段,拿出了诚意,拍出了这样一部贴近现实的都市小品。从《黄土地》、《大阅兵》、《霸王别姬》到《无极》、《梅兰芳》、《赵氏孤儿》,陈导一向擅长宏大叙事,他喜欢探讨个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从这点来说,《搜索》从主题上与他过去在电影中的思考有一定延续,影片探讨了个人之于现代媒介社会处于网络暴力下其命运会如何。陈凯歌选择这一题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他本人在2006年和胡戈因《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产生的纠纷,当年媒体对陈导谴责胡戈的只言片语无限放大,对他造成了伤害,他也因为这一事件有了转变,有了今天的这部《搜索》。尽管陈凯歌的“诚意之作”在票房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与原小说相比仍流失了部分语境。
网络小说是一种草根文学,从小说《搜索》来看,它缺少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厚重大气,但是沿袭了传统小说通俗易懂、便于流传的风格策略,具有很强的通俗性和可读性。小说中展现的是都市生活中由一个座位的争执引发的一场激烈的网络事件,揭示了中国网络世界的集体病症,刻画了网络社会各色人物在道德面具伪装下的阴暗与丑恶。小说中贴近现实的故事和人肉搜索、网络暴力、媒体道德、小三等一系列当前社会热点元素契合了电影这一大众化的娱乐形式,陈凯歌将网络小说改编成电影,是他放下架子对大众娱乐文化取向的呼应。小说和电影共同的文学特性是叙述故事和叙事内涵。改编不仅仅是两种艺术,也是接近事实的两种方式对抗的场地。从个人化的网络文学到公众化的电影改编第一难便是如何删改。
三、视听造型的转换
文学作品的核心是人物塑造,进行电影改编能否将原著中的人物形象成功的转化为银幕形象是改编是否成功的关键。包括外在形象、内在气质、人物心理以及人物之间社会关系的转换。电影比起小说在人物数量设置上有所减少,电影依据情节设置去掉了律师这个人物,还去掉了叶蓝秋的主治医生是她的初恋情人这个设置,医生的形象淡化为一个很普通的中年男人,承担的叙事功能仅为告知病情,删掉了后来医生欲向莫小渝动手为叶蓝秋报仇的情节,使人物间的矛盾更加集中,影片的格调比小说更平和。可能是基于电影审查制度,电影中帮沈流舒跑腿办事的人物由张译扮演的张沐替代了小说中的警察刘义。张译此前在《北京爱情故事》里扮演的石小猛形象深入人心,在《搜索》中扮演起配合沈流舒耍手段的公司高层可谓得心应手。
电影中部分出场人物在性格以及形象设置方面较小说而言做了较大改动。沈流舒这一形象在小说中一直单方面喜欢着叶蓝秋,在叶蓝秋辞职后一直试图去寻找她,在得知她的病情后仍坚持和妻子离了婚,并希望能够帮助叶蓝秋治病。在他得知叶蓝秋死亡后,他操纵舆论将攻击的矛头指向在叶死前曾调戏她的3名大学生、冷漠走开的中学老师和电视台记者陈若兮,并进一步陷害陈若兮,要求重罚大学生,明知路天明要报复自己的前妻而没有采取任何阻止措施。小说中他因为得不到而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爱着叶蓝秋,最终面对自己操纵别人命运的结果他感到空虚、无力。电影中沈流舒由痴情手段男变为了阴险大老板,在他看来成功是最重要的。他对叶蓝秋没有感情,只是觊觎她的年轻貌美。他没有考虑过离婚,在家里掌握有绝对的话语权。他对付陈若兮这个小记者是因为报道影响了公司业务。他因为莫小渝电话爆料而停掉她全部信用卡,为了和外商签合同而提前结婚纪念日扮演一个好丈夫,并一石二鸟利用网络自导自演撇清自己与叶蓝秋关系。
叶蓝秋死后他假惺惺地在媒体面前掉了两滴眼泪,心情得到了放松。电影中对于沈流舒的形象改编做得挺成功,一个一切为了成功的老板,最后面对妻子的离开他显得神色茫然,在他看来人生中不该有这个不成功的污点存在。
莫小渝在小说中并不想和沈流舒离婚,她在网络上攻击叶蓝秋是小三并没有逮到什么真凭实据,而是把有利的舆论导向转向自己,在报“夺夫之仇”的同时为自己增加离婚分财产的砝码。电影中莫小渝对沈流舒用情很深,她因咽不下小狐狸精的那口气打了爆料电话,之后还曾想买表向老公道歉,她在家庭中没有什么话语权,别人对她的称呼都是“沈太太”,在电影的结尾她潇洒了一把,带上了自己的东西离开了她感受不到开心和爱的家。影片在上映前的宣传中用到的“女性主义”这个词,应该指的就是莫小渝的行为。但有些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这样一个爱着自己老公的女人一再揭自己老公的短,这对于还想过下去的她来说有什么好处。最后在情敌威胁解除的情况下,她的离开也不是那么符合常理,对于一个结婚十几年过惯富太太寄生虫生活的女人来说,离开的决定似乎下得太轻率容易。陈红的表演也不是特别令观众买账,电影中陈红比起当年她演满神的时候明显老了很多,听她讲话也有一句一句背台词的痕迹。
杨佳琪在电影中是另一个形象变化较大的人物,小说中她与杨守诚的表兄妹关系其实并没有那么近,只是老乡而已,她一直暗恋着杨守诚,一直不喜欢陈若兮这个“表嫂”。所以她在知道宣传片内幕的时候还是出手害了陈若兮,起到了帮凶的作用。她在看到了杨守诚手机里的照片后告诉陈若兮去看男友的手机,在陈若兮要跳楼时她甚至期盼陈若兮的死亡,她有着自己的自私,不是一个单纯的人物。
电影中杨佳琪的形象被美化,她的身份就是杨守诚的表妹,一个单纯懵懂的小实习生,她帮着表哥,害怕表嫂,对于栽赃陈若兮的计划她也不知情。最后她成功上位,要去编自己的片子,对陈若兮要叶蓝秋的道歉视频说出不了。王珞丹扮演的杨佳琪让我想到了她主演的一部电视剧《杜拉拉升职记》,影片中王珞丹的势头被姚晨和高圆圆压了过去。
四、情节结构的取舍与改动
陈凯歌对于小说的改编没有拘泥于原著。电影沿袭了小说的双线结构,主线是媒体事件,辅线是感情纠葛。只是小说中叶蓝秋与杨守诚、叶蓝秋与沈流舒、杨守诚与陈若兮、陈若兮与杨佳琪、沈流舒与莫小渝的感情纠葛在电影中变为了主要突出叶蓝秋与杨守诚的感情关系,并在发展的过程中这条线渐渐变为了主线。除此之外,电影剧本与小说最大的不同在于故事的结尾。电影以叶蓝秋的死亡收尾,杨守诚在得知叶蓝秋的病情后陪她看完日出后将她送到了医院,承诺以后每天都要陪着她治疗。叶蓝秋一个人走进了诊室后却令人意外地选择了自杀,从40公尺高的地方摔下去落地死亡。在她给杨守诚留下的遗书中写道“我一直在挣扎,终于明白,与其在恐惧中等待死亡,不如直接面对。……杨守诚,我爱你。遗憾的是,为什么这个爱来得这样迟?”从叶蓝秋之前的反应和她的遗书中,我们会为她到底是不是被网络暴力逼死而产生疑惑。她得了癌症,借了100万想要用来治病救命,被媒体报道“墨镜姐”事件后雇了杨守诚一周,在这一周里她去蹦极想让自己变坚强,还试图去家政介绍所雇人照顾自己以后的生活。在看到电视上各种报道各种专题席卷而来时她没有倒下,在网友把她的照片PS成妖怪的时候她孤独、无助、彷徨,但也没有倒下,却在和她爱的杨守诚看完日出后选择了自杀,不禁令人怀疑她的自杀动机。
电影中在叶蓝秋死后,杨守诚与陈若兮分手,并在网上开通了纪念叶蓝秋的微博。陈若兮失去了爱情和工作,自嘲为失败的女人。杨佳琪因叶蓝秋自杀的独家新闻从青涩懵懂的小实习生成长为有话语权的记者。沈流舒借叶蓝秋的去世设立了基金会,为公司名誉不再受影响和叶蓝秋不是骗他钱“私奔”而得到了心情上放松。莫小渝在结尾“女性主义”了一把,留下一纸离婚协议带上自己的东西离开了家。影片结尾没有人为叶蓝秋的死亡付出代价,电影的结局算得上是温柔。
在原小说中叶蓝秋的死亡并不是故事的终点,她的死亡在小说第43节发生,而全文共有66节。小说中叶蓝秋的自杀结果在她意料之中,过程却在其意料之外。叶蓝秋在山顶看日出时被3名大学生认出,并意欲非礼她,后退中她滑下悬崖,之后挣脱了抓住她的那只手。她在死前对抓住她的大学生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对不起,太累了,我撑不住了。”叶蓝秋临死前曾给一直喜欢她并执意为她而离婚的沈流舒发短信为自己从没喜欢过他请求原谅,写信给杨守诚请求陈若兮的原谅,并祝自己的初恋情人兼主治医生路天明一定要幸福。她一开始就没想要治病,她因害怕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死去而纵容了网络流言,在死亡面前,所谓谣言已经失去了对她的杀伤力。小说中叶蓝秋因病痛、孤独而打算自杀,网络流言只是起到了一个加速器的作用。
但观众人在她死后的反应:路天明在网络上实名发帖为叶蓝秋澄清,在将自己的伤心愤怒指向网络后不负责任侮辱谩骂网民的同时,也利用职业之便将黑手指向了莫小渝,伪造了莫小渝患子宫癌的诊断。叶蓝秋因为死亡,在网络上从魔鬼变成了圣女,3名调戏她的大学生,冷漠走开的中学体育老师和记者陈若兮这些活着的人却在网络上变成了十恶不赦的魔鬼。陈若兮想要在沉默着爆发,却被舆论逼成了第二个叶蓝秋,成就了处于事业瓶颈期的杨佳琪的名声。沈流舒面对他设的局,面对莫小渝被切除子宫,陈若兮被逼跳楼却突然懦弱无力。杨守诚对网络疑惑并迷惑,为了保住叶蓝秋的网络圣女形象,在陈若兮死亡边缘,在3个大学生即将被判刑之时没有拿出叶的遗书救人一命。小说的结局是黑暗沉痛的,饱含作者对于现实的尖锐质疑和深刻反思。网络世界对于黑白的评判准则是什么,我们该不该相信网络?为了自己的私心我们是否就可以去伤害别人,成为冷漠的旁观者?
这些都是小说留给我们的思考。
五、时空的处理
时间有两种,即柏格森所说的以时钟或时计测量的有次序的时间与在人意识中或延长或压缩的心理时间。小说中“有次序的时间”有三个基本层次:受众阅读时有次序的时间延续、小说叙述视角有次序的时间延续、小说中事件本身的有次序的时间延续。而此三种时间层次中电影只具备两种,即影片叙述视角的有次序的时间延续与电影中事件本身的有次序的时间延续。在电影中时间从属于画面的空间而存在。与电影中时间从属于空间不同,小说主要是时间的艺术。小说中,空间是依靠时间而存在的,小说的语言刺激只有在人脑中唤起相应的画面后小说的空间性才存在。因此,小说的结构原则是时间,电影的结构原则是空间。
小说《搜索》这样一个以现代网络社会为背景的故事,在时间的跨度上并不大,从叶蓝秋不让座事件被报道,到叶蓝秋死亡、陈若兮成为第二个叶蓝秋,故事发展时间为一个多月。在这一个多月中,叶蓝秋经历了不让座事件被报道——被诬陷揭发为小三——网络流言攻击——和杨守诚相处每天看日出——决定自杀——被醉酒大学生调戏放手坠崖。杨守诚经历了手机被偷——抢回手机遭小偷围攻被叶蓝秋解围——和叶蓝秋接触——向陈若兮求婚没得到回应——陪叶蓝秋到白马乡看日出——经历和叶蓝秋的一夜情后又经历她的死亡——得知叶蓝秋病情从悬崖下带回她的尸体——与陈若兮决裂——收到陈若兮和叶蓝秋的信——面对在死亡边缘的陈若兮是否有爱情的问题感到茫然。小说中叶蓝秋与杨守诚的相爱有时间的轨迹、感情来得水到渠成。叶蓝秋在得知自己重病后深受打击,无依无靠的她害怕一个人孤单死去,这时候杨守诚出现在她身边,又由于网络流言而陪伴她每天爬山看日出,让她在生命的尽头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她自然会爱上这样一个善良的好男人。杨守诚和陈若兮之间的爱情因为性格原因早就有裂痕存在,在被叶蓝秋出手相救后认出她是女友报道中的主人公,出于感谢、内疚、同情,他走近了叶蓝秋,又被她的美丽柔弱所吸引,在和叶蓝秋经历一夜温柔后他决定和陈若兮分手。两个人经历这种种之后,不相爱确实很难。
在电影中一个月的时间被压缩在了一周,用120分钟来讲述。叶蓝秋在拿到自己的病例后向老板借了100万并请了一周假,我们姑且认为她没打算再回公司,打算放松一周后就去医院接受治疗。不让座事件被报道后她拿出5万元雇佣了杨守诚来给自己当保镖,这时候叶蓝秋在杨守诚的眼中就是不让座的“墨镜姐”,破坏别人家庭的小三,对于叶蓝秋的避世他理解为这是一个“大奶追杀小三的故事”。
叶蓝秋自己也说“我得罪了一个女人”,可事实上她逃避的这个女人除了给电视台打了一个爆料电话外并没做什么针对她的实际行动。后来在两人的相处中,杨守诚帮叶蓝秋搬家、陪她蹦极、给她拍照,这时他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在帮助感情遇到纠纷想寻死的叶蓝秋。叶蓝秋让杨守诚帮忙去家政公司雇人时,杨守诚面对群众的围观胆怯了退缩了,叶蓝秋在这时去买了墓地,产生了死亡的念头,这时爱情在这两个年轻人的身上还不见芳踪。雇佣期的倒数第二天,叶和杨的照片被铺洒在网络上,杨守诚对叶蓝秋咆哮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叶蓝秋拿出了病例说可以和他回去解释,杨守诚选择了留下陪叶蓝秋看完日出,看完日出后杨守诚要求亲自送叶蓝秋去医院,他说“我要让所有人看到我每天都陪着你治疗”,这时从两人的对视中闪出了爱情的火花。杨守诚后来面对陈若兮的追问说当我知道再也见不到她的时候爱上了她。两人的爱伴随死亡而来,来得似乎有些突然,感觉像在看童话故事,侍卫陪伴着公主流亡,得知公主快要死了就爱上了她。没有白马乡的每天背上背下看日出,杨守诚与陈若兮之间不存在感情危机,一开始还存在误解的两个人在经过了7天的相处后相爱了,叶蓝秋在生命的尽头得到了爱人但还是选择了自杀。
一个月的故事压缩在一周完成,时间的压缩、空间的转变,使故事的发展显得不是十分流畅。
六、网络小说到电影:不同媒介转化的必然差异
在接受媒体采访被问到对电影《搜索》是否满意时,文雨表示:“电影和小说是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影视作品忠实原著本身就是个扼杀创作激情的伪命题。”电影自从诞生并日益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以来,就选择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寻求滋养一直是创作的重要手段。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文学的繁荣,网络小说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学形式格外受到影视改编的青睐。网络小说的高点击率带动影视作品受到关注的同时,网络传播的民主特质也使受众的观点可以通过网络更自由地表达出来。因此,在将影视作品与原著进行对比后,有些作品会被受众吐槽没有小说看着有感觉。有时这样的评价忽略了媒介的特殊属性导致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必然差异。
“一件好的作品——它可能不是永垂不朽的。但是它所表达的思想是永恒的,作品本身必定会永存在人们的心里。”诚然,《搜索》从文雨的网络小说到陈凯歌的同名电影,不能算作十分成功的转换之作。电影不能如小说一般精准地描绘众人的心理活动,也不能详尽展示小说中推动事件发展的一篇篇网络帖子的内容,纵然在带给受众的思考上电影没有小说表现得深刻,但相信看过《搜索》电影的人都会记住这个故事,会对网络暴力进行或多或少的反思。电影将小说中所描绘的叶蓝秋——一个有着美丽容貌,小心翼翼讨好所有人活着,害怕会孤单死去,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的女白领这一形象视觉化,使观众给予了她更多的观看,虽然关于她为何而死存在叙事不够清晰的问题,但从银幕上看到这样一个美丽鲜活的生命逝去,观众仍会报以极大的同情并进行反思。
网络文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与传统出版、文学期刊共分天下的鼎立局面,近年来网络文学与影视的联姻也出现了产业化的趋势,网络文学给当代电影带来了新的影像,影像又进一步加速了现实的变革。传统纸质小说的电影改编,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靠近,而网络小说的电影改编,是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变迁。如今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通俗文学市场,网络文学多样的题材为电影改编提供了丰富的脚本,电影在二次创作的过程中如何规避网络文学的劣势,运用声画语言完成对小说的提升是改编的关键。影视与网络文学的互动合作必将越走越好,给大众带来更加丰富的文化盛宴。